河南周口一位优秀的妇产科主任邵医生,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,被逼到跳楼轻生。起因是三起医疗纠纷,患者病情本就复杂,手术前也签了同意书,其中一起甚至发生在两年前,但患者及家属依然在网上对邵医生持续进行攻击和辱骂。
目前,当地卫健委和相关部门已经成立调查组,正在依法处理,而面对这个结果,我们必须明确底线:网络不是法外之地。网络医闹,也是医闹;网络暴力,也是暴力。
其实,《民法典》《刑法》对网络暴力、网络医闹早有明确规定: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的,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。最高法的司法解释也很明确,比如诽谤信息被大量点击浏览,或导致受害者精神失常、自杀等严重后果的,都属于“情节严重”。在这起悲剧里,那些施暴者,很可能已经涉嫌犯罪。
悲剧已经无法挽回,它留给我们哪些警示?这些年,线下的“医闹”在各方努力下,处置办法相对成熟了,也得到了遏制。当“医闹”转移到了网上,表达更随意、传播更快、影响更广,治理难度也更大了。但这不能成为纵容的理由,战场转移了,我们的治理手段也得跟上。
首先,医院要主动介入。负责纠纷处理的部门,要拿出一部分精力,和社交媒体平台保持沟通。一旦发现针对医护人员的网络暴力苗头,第一时间向平台提供证据,要求澄清事实、删除或拦截有害内容。其次,警方要及时跟进。接到网络医闹、网暴的报警,符合立案条件的,要立刻立案调查,尽早制止暴力行为,依法处理。
各方介入医闹事件时,要正视医学的专业门槛。除了要求医院耐心告知风险、完善记录、规范签字流程,更要引导患者和家属科学理性看待医疗结果。出现无法调解的纠纷,必须走法律程序解决,坚决杜绝“按闹赔偿”——这种看似息事宁人的做法,只会埋下更大的隐患,助长“谁闹谁有理”的错误风气。
互联网治理是全球性难题。我们看到,德国强制大型社交平台建立快速处理违法信息的机制,对仇恨言论、煽动性言论和虚假新闻进行重罚,核心就在于网络空间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。此次事件中,网络平台的不作为,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网暴的助推力。
邵医生的悲剧,代价太过沉重。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压实平台责任,强化法律执行,倡导理性沟通,才能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,避免下一个悲剧的发生。
华林优配-配资股公司官网-股票配资门户app下载-配资指数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